
还在讨圣诞帽?过“洋节”已out,未来是“土节”的天下 - 雅趣
caixin-enjoy
忽如1夜圣诞来,千帽万帽头上戴。
今年圣诞节的2017工作服招标信心1大奇景,就是朋友圈齐刷刷地在讨要圣诞帽。虽然是1场恶作剧,但最后大家都心满意足都得(P)到了1顶帽子,至因而啥色彩的帽子,我就不知道了。
你们这是在难堪微信团队,人家又不是圣诞老人,也不是义乌小商品市场,哪有那末多圣诞帽。像我就不贪心,不要圣诞帽,给我1套南锣鼓巷的4合院就行。@微信官方
看到大家对圣诞节和圣诞礼物的热忱,我就放心了。前1阵子流行所谓的佛系青年,事实证明都是瞎扯,哪来那末多无欲无求,玩乐和享受才是世界的本质。
圣诞节,1年最后1个大型节日,过完圣诞,今年也要翻篇了。每一年,我们都会经历了大大小小10几个节日€€€€虽然说它们最后都会演化成购物节或情人节,但是我们对各个节日的态度还是不尽相同。
节日基本可以分成两类,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。过去普遍认为,人们“崇洋媚外”,喜欢过“洋节”,忽视“土节”,甘心吃情人节的巧克力,也不愿尝中秋节的月饼。
但是,我们最近通过京东的消费数据研究发现,这类情况正在悄然产生变化。
“土节”正在兴起,“洋节”已然衰弱
所有无数据支持的判断都是耍流氓。
下面我们进行1组简单的数据对照,只要你的数学不是体育老师教的,应当都不难看懂。
「节日消费品类」
首先,我们将节日前7天直到节日当天,每天出现在商品购买前20名的,但未在节日前第8天出现过的消费品,定义为「节日消费品类」。
举个栗子,从2月7日到2月14日,鲜花、巧克力等的消费量急剧上升,占据商品消费前20位,但在2月6日这些商品并未出现在榜单上,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这些商品是为过节而买,因此把鲜花、巧克力等定义为「节日消费品类」。
「爱过节」的程度
在这7天里,「节日消费品类」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,就是「爱过节」的程度。
比如,从2月7日到2月14日,鲜花、巧克力之类的「节日消费品类」的消费额度占这7天内总消费的30%,那末我们便称「爱过情人节」的程度就是30%,意味着人们在该节日期间愿意花费他30%的消费用来庆祝节日。
考察节日:4个“土节”,3个“洋节”
我们1共考察7个节日,4个传统中国节日€€€€清明、端五、7夕、中秋,和3个西方节日€€€€情人节、万圣节、圣诞节。
(由于春节的特殊性€€€€包括较长的假期、春运快递不便等缘由,不把春节斟酌在内。)
€€
2016⑵017年
人们对“土节”和“洋节”态度的整体变化
那末,从2016年到2017年,人们对“土节”和“洋节”的态度产生了甚么变化呢?
数据显示,不管是2016年还是2017年,“洋节”的节日消费比例都高于“土节”,但2017年“土节”的节日消费比例比2016年有所提升,从14.3%上升至15.6%。与此同时,“洋节”的节日消费比例从23%降落到19.2%。
虽然目前人们还是更愿意过“洋节”,但是热度正在降落,而对“土节”的爱好程度很明显正在上升。依照这个速度,到2018年,人们在爱“土节”的程度,就会超过“洋节”了。
我们再来看1些具体的节日对照。
€€
7夕 pk 情人节
说到“洋节”和“土节”的对照,我们首先能想到的一定是情人节和7夕。同是恋人间的节日,哪一个更受欢迎呢?反正我知道,肯定不受男士欢迎。
数据显示,7夕和情人节在2016年到2017年的走势和“土节”整体差不多,二者在去年本来有3%左右的差距,今年,二者的差距基本消失了,照这个趋势,明年,7夕的热度就超过情人节了。
这里还有1个成心思的数据和大家分享,在两个节日的「节日消费品」上,7夕和情人节也有显著不同:
7夕节,人们会买创意礼品、游戏本、糖果与巧克力、乳液面霜等;
而在情人节,人们偏向于购买糖果与巧克力、鲜花和避孕套……
看来,情侣们对7夕节的定位还是以平常实用为主,而情人节,则过得更加浪漫,为爱情鼓掌。
€€
万圣节 pk 清明节与端五节
万圣节最近几年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,是1个孩子们文娱的节日(固然长不大的都市中产宝宝们也很是热中)。与之相对的是清明节和端五节,属于听上去就没有甚么文娱内容的节日。这3个节日的对照,会出现甚么呢?
可以看到,2016年和2017年相比,清明节和端五节的节日消费比例基本持平,而万圣节的节日消费比例则快速降落,到今年已不如“土节”了,人们已对万圣节失去了新鲜感。
€€
中秋 pk 圣诞节
在美国,圣诞节的气氛可能和中国的春节类似,而在中国,圣诞节更多地被理解为年轻人相聚的节日,因此,我们将圣诞节和中秋节并列,对照他们的消费情况,结果以下:
中秋节的节日消费比例在2017年有所上升,从15.3%至19.7%。圣诞节在2016年内的节日消费比例为21.9%,而截止目前,还没法进行本年度的计算,本年的圣诞消费比例,就作为1项悬念吧。
所以,不管从整体数据还是单项数据,“土节”的昌盛和“洋节”的衰落,仿佛已成定局。
€€
对“土节”的兴趣是普遍现象
并且,对“土节”的兴趣,是全社会的普遍现象。
数据显示,除16到25岁部份的人口外,其他所有年龄段的人口对“土节”的兴趣,都在逐步高涨。
而从地域来讲也是如此,不管身处12线城市还是34线城市,都对“土节”愈来愈感兴趣。
过去被忽视的传统节日在今年重新回归了,意不意外,惊不欣喜,刺不刺激?
传统文化来势凶悍
事实上,传统节日的回归只是表象,背后是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,正在重新突起。
€€
国产传统品牌 意识觉醒“弄事情”
这类现象,缘起于这两年传统文化的品牌们突然开窍了,改变了高高在上的老古董形象,以1种年轻化、时尚化的方式长工作服批发全面席卷了我们的生活。
以故宫举例,他们深谙社交传播之道,撩起年轻人来不择手段。
比如,现在的人聊天话不投机半句多,只能礼貌且不失为难地斗图了,因而故宫就做了皇帝表情包。
开淘宝店卖萌物,并且“无耻”推出1系列故宫猫系列,让吸猫族只能有重要客户到需穿工作服通知不停往外掏钱。
还拍了1部火遍B站的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平常。纪录片传递出的工匠精神,使观众们给故宫疯狂打电话。
最近故宫又和央视合作,推出综艺《国家宝藏》,让国宝成为网红。还请来凯凯王演“盖章达人”乾隆,这招利害,是要把粉丝经济也1网打尽。
以故宫为代表的1系列传统品牌,包括百雀羚、奔腾球鞋、永久牌自行车等等,在这两年都重新焕发出光芒。他们不谋而合既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,又逢迎现今时期的审美,古典混搭时尚,能俘获人心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€€
海外大牌 抢占市场大打中国风
传统文化的复苏,除归功于这些传统品牌外,国外大牌的推波助澜也是功不可没。
由于愈来愈重视中国市场,外国奢侈品大牌把触角也伸向了中国传统的节日。
比如这两年的中秋,各大奢侈品牌挖空心思,推出了各式脑洞大开的月饼。
今年Dolce & Gabbana推出的童话故事系列月饼,有白雪公主的毒苹果、灰姑娘的水晶鞋等等,不知道灰姑娘吃了高热量的月饼,会不会脚胖到穿不下水晶鞋呢?
Gucci则是走外貌协会线路,包装是1个宝藏盒形状,盒子上画满红的黄的紫的花,简直骚气的不行。
和最接地气的Fendi,由于他们推出的月饼口味里有5仁馅的,虽然网友们1直呼吁“5仁滚出月饼界”,但5仁仍然坚挺,还取得了Fendi的青睐,看来5仁君生命力10足啊。
固然这些奢侈大牌在融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,由于文化差异,有时会出现小小的偏差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比如2017年是中国的鸡年,他们想要讨好中国市场找厦门工作服,就出了各种限量款生肖产品,结果非常……辣眼睛。
这是我见过最难看的大红鸡。
Calvin Klein仿佛很懂中国本命年要穿红裤衩的传统,因而也推出了1款大红色的鸡内裤。
大概寓意着,穿上它,1展雄风的意思吧……
总而言之,这些国际大牌不遗余力地推行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,反而提升了传统节日的逼格,让年轻人不觉得过“土节”是件很 low的事情。
在国产品牌和外国大牌的协力推动下,传统节日正在超出西方节日,成为过节的首选。
“土节”不再“土”,未来极可能传统节日将1统天下。那时候,我们大概就要呼吁,还是要跟国际接轨,过过圣诞和情人节吧。
互动话题:
你最爱过的节日是哪一个?
责任编辑|Gemma
数据来源:京东
作为遭到国内外权威机构及媒体广泛认可及援用的新经济系列指数(NEI)的子指数,伊利中国消费升级指数(NECI) 利用网络大数据发掘手段,同时量化中国消费结构及质量升级状态,力求全面、真实地展现居民消费升级趋势,准确掌控市场消费升级的进展,也为政府、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。
从 2017 年 10 月开始,伊利中国消费升级指数拟不定期推出系列专题。本期专题的内容聚焦本土节日与“洋节”之间的消费对照,视察中国人的节日消费升级趋势。
点击浏览原文,获得本期报告全文